根据汪洋书记“要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为依托,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平台,带动和引领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精神,以及中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中委〔2011〕14号)“形成‘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要求,全面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建设,现将我威尼斯在线平台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方案制定如下。
一、总体思路
枢纽型社会组织,就是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中处于中心地位,起桥梁纽带、聚合引领、集约服务作用的社会组织。将工会组织打造成枢纽型社会组织,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协同党委政府做好社会服务和管理,既是工会组织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必然要求;也是工会工作适应新形势,实现转型的重要路径和载体;更是工会组织“开辟工作新领域,创造工作新方式,树立工作新形象”的具体体现。
为此,我市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以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平台建设为契机,以包容共建共享为理念,以工会基本职能为基础,以全体职工(包括异地务工人员)为对象,以社会福利、基本公共服务为内容,突出“枢纽”性,体现民间性,彰显服务性,做好相关的社会组织整合、孵化、引导和服务,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社会组织服务体系,走出一条新的历史条件下,带动工会工作的新路子,实现工会传统工作模式的转型升级。
二、目标要求
力争用两年多的时间,即现在起至2014年底止,构建起覆盖工会基本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体系,以及服务社会组织的服务体系。具体要实现以下目标:
1、在总体要求方面,构建起符合枢纽型社会组织内在要求,具备孵化、整合、服务和引领四项基本功能的组织体系,使之成为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平台,起到桥梁纽带、聚合引领、集约服务作用,带动和引领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
2、在组织体系方面,构建由“一个统筹,N个节点”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即以“中山市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为统筹,以“职工服务中心”、 “职工解困互助会”、 “职工法律服务协会”、“职工技术协会”、“职工文体协会”和“心灵驿站”等N个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为节点,使之成为服务载体,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核心,并以此为辐射,吸引和带动其它社会组织,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和体系。
3、在队伍建设方面,打造一支了解工会职能、熟悉工会业务、热心工会工作的“工会干部+工会社工+工会义工”的专兼群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4、在服务要求方面,不仅以职工为服务对象,还要以服务职工的社会组织为服务对象。要在现有服务项目基础上,实现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内涵进一步深化,服务效果进一步提升。
5、在运作监管方面,达到“发展有序、运作高效、平等共赢、联系互动”要求,使社会组织成为工会基本职能落实中,由必要补充过渡到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社会善治的重要力量。
三、主要措施
(一)勇于探索创新,推动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建设
积极发挥工会固有的组织体系优势,把理念、执行力、公信力、项目、资源等作为“枢纽”对象和内容,在打造枢纽型组织,构建枢纽型服务体系中着力抓好八个“注重”:
一是注重以包容共建共享为理念,推动枢纽型社会组织构建。共建共享体现社会动员和公众参与,是社会建设的要求,针对可持续发展中推动社会转型,我市还提出了“推动包容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建设目标要求,因此,包容共建共享为理念,是谋划我市工会组织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
二是注重以工会基本职能为基础,定位枢纽型组织服务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明确要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参与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教育职能是工会四项基本职能。基本职责和基本职能既是工会的工作内容,也是枢纽型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的核心。
三是注重以工作方式创新为手段,探索枢纽型组织形成路径。努力创新工会工作方式,按照全总对工会组织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在枢纽型组织体系构建中,坚持职工群众为主体,维护职工权益为重点,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和谐企业文化为导向,基层工会为依托,把工会工作与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本质要求结合起来,在创新工会工作中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在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同时创新工会工作。
四是注重以整合各类组织为载体,构建枢纽型组织网络体系。根据工会服务内容、对象、领域,整合社会资源,整合服务组织,形成维权、探视、活动、咨询等不同服务类别的枢纽“节点”组织,使之成为服务载体,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核心,并以此为辐射,吸引和带动其它社会组织,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和体系。
五是注重以社工队伍建设为依靠,提高枢纽型组织服务能力。建设一支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相适应的、了解工会职能、熟悉工会业务、热心工会工作的“工会干部+社工+义工”专兼群相结合的服务队伍。做法上,一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进一步强化工会干部和职工领域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形成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新知识结构,增强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积极鼓励他们报读社会工作课程、参与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等认证考试。同时,对现有义工队伍采取“社工+志愿者”模式改造提升,并通过培训、招聘、招募等方法,吸引热心、有志社会工作的人士参与。
六是注重以运行机制建立为要求,发挥枢纽组织的枢纽作用。按照“发展有序、运作高效、平等共赢、联系互动”要求,着重建立社会组织培育形成发展机制,社会组织联系互动机制,较大项目共同承担机制,资源整合配置机制,诚信体系建设监督机制等,使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
七是注重以搭建枢纽平台为抓手,做实枢纽组织的组织体系。“一个统筹,N个节点”,是体制内与体制外社会组织相结合、以体制内组织为主的体系,它是因应社会组织登记初步放开,社会组织发展还不够充分的过渡性选择。为此,在构建枢纽型工作体系中,要采取“抓住标的,逐步做实”的办法,以搭建枢纽式平台为标的、为抓手,在提供社会组织枢纽式服务平台上下功夫。在这一过程中,逐步通过政社分开,去行政化改革,以及培育、发展、吸收新的社会组织,使“一个统筹,N个节点”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从体制内组织为主过渡到体制外组织为主,形成适应社会管理、有自主成长能力、实至名归的枢纽型社会组织。
八是注重以共同价值愿景为维系,形成枢纽型组织精神纽带。通过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共同公益价值和共同愿景吸引和维系相关社会组织。结合中山市开展的全民修身行动,加大志愿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宣传力度,造就认同并自觉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社会氛围,吸纳更多、尤其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志愿人士参加社会服务项目,壮大社工义工队伍,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二)做好整合培育,构建具备枢纽功能的社会组织体系
通过成立、延伸、改造和集聚,将以职工群体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进行整合和培育,构建起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把“一个统筹,N个节点”的组织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同时,明确相关组织在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使之在工会社会服务体系中,职责有承担,服务有载体,联系有对象,聚拢有核心,吸引有依托。
一是“中山市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在各类社会组织中起统筹作用,统筹做好社会组织的整合、培育、服务和监管,协调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
二是“职工服务中心”。主要任务是构建起救助、维权、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组织帮扶体系,形成市、镇(区)、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
三是“职工解困互助会”。主要任务是整合慈善互助等相关社会组织,凝聚社会关爱互助力量,协助受困职工度过难关,减轻压力。
四是“职工法律服务协会”。主要任务是依托工会法律服务律师团,联合有志于服务职工的律师事务所,为职工提供法援维权服务。
五是“职工技术协会”。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技术革新和攻关、协作和交流、培训和服务、比武和练兵等活动,发挥能工巧匠、科技人员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作用,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贡献。
六是“职工文体协会”。主要任务是以市工人文化宫为依托,整合曲艺、舞蹈、书法、美术、摄影、体育等相关协会的社团力量,以职工文化广场、企业职工文化活动室、职工书屋等为载体,广泛开展职工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
七是“心灵港湾”。主要任务是关注职工心理健康,开展宣传、咨询、疏导等各项心理援助活动和服务,提高职工心理素质。
“一个统筹,N个节点”的组织体系,是我市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核心,并以此为辐射,吸引和带动其它社会组织参与工会社会服务。
(三)打造枢纽平台,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工会社会服务
成为社会组织枢纽式集约服务的平台,是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增强工会与社会组织联系,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要求。
1、探索建立科学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模式。做好调查研究,了解职工的现状和诉求,以及各种社会服务组织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推动社会组织根据我市职工的实际需要开展社会服务,并以项目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孵化服务平台,形成“工会积极支持、民间力量兴办、专业团队管理、职工群众受益”的社会组织培育模式,扶持一批与工会工作相关、与职工群众贴近、与和谐劳动关系相适宜的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
2、购买服务,项目支持。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力量,把工会工作的活动空间向社会领域拓展,提高工会工作社会化水平。积极争取各级对服务职工的支持。以省政府近期出台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为契机,进一步开放和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向社会组织的服务购买力度,释放社会组织服务动能,提高与社会各方面协调合作的能力。发挥“红娘”作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加强横向联系,联合承接服务项目、联合开展服务活动、联合促进社会稳定,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建设的整体合力。
3、以枢纽型体系为基础,联合社会组织做好社会服务。一是法援维权服务。以职工服务中心和各镇区职工服务站为阵地,以职工法律服务协会为基础,以工会法律服务律师团和社工为主力,开展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工资集体协商、维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社会服务。二是困难帮扶服务。在做好传统帮扶项目和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通过合作或购买服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建立面向困难职工群体的服务机构,变工会帮扶为全社会合力帮扶,努力在帮扶困难职工就业、就医和子女就读等方面做出新的成效。三是社会关怀服务。联合社会组织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工伤探视”、职工互助保障计划以及女职工安康保障计划等服务活动。四是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与人才市场合作,开展各类职业介绍及岗位技能培训,创业指导。五是心理辅导服务。以“心灵港湾”建设为抓手,由社会组织承担,开展心理宣传、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各项心理援助活动,给广大职工提供温馨的心理服务,帮助减轻工作、生活压力,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六是文体娱乐活动服务。发挥职工文化联合会积极作用,并充分利用其联系文体娱乐类社会组织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各项文化等活动。
4、建立社会组织联系监管制度。一是联席会议制度,每季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让社会组织及时掌握服务动态和信息,进行社会服务信息交流。二是建立社会组织日常指导考核评估制度,从基础条件、内部治理、工作绩效和社会评价四方面进行评估考核,作为今后承办服务项目的依据。三是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和完善内部的民主决策、审计监督等规章制度,加强对外的信息公开,加强组织的公信力建设。
5、发挥展示及交流活动平台作用。积极为社会组织活动提供展示、宣传和交流的机会,发布服务项目及合作信息,针对服务项目需要,对承担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地和资金支持。